孩子犯错总是不承认狡辩是为什么
有一次,我遇到一个五岁的小女孩,她把妈妈珍藏的水晶杯摔碎了。妈妈气急败坏地追问是谁干的,孩子却盯着地板说“杯子自己会走路”。这种看似天真的回答,实则是孩子在用想象力构建心理防线。当他们意识到错误会带来惩罚时,大脑会本能地启动自我保护机制,把现实扭曲成童话故事。
更常见的场景是孩子考试作弊。一位父亲告诉我,孩子每次考砸都会说“试卷被风吹走了”,仿佛把责任推给不可抗力。其实这种狡辩背后,是孩子对成绩焦虑的逃避。就像小树苗遇到暴风雨会本能地蜷缩起来,孩子也会用各种借口来保护自己脆弱的自尊心。
有些孩子会把错误包装成“善意”。比如把邻居家的宠物狗弄丢后,立刻说“我带它去公园玩,它想看看外面的世界”。这种行为往往源于对规则的模糊认知,他们分不清“帮助”和“越界”的界限。就像刚学步的孩子,以为推开一扇门是探索世界,却不知这扇门背后藏着责任。
更令人揪心的是,当孩子陷入情绪漩涡时,狡辩会变成一种自我防御。一位妈妈分享,孩子因为被同学嘲笑而把玩具摔满地,却说“这些玩具本来就是坏的”。这种情况下,孩子的逻辑已经偏离现实,他们需要的是情绪出口而非事实澄清。就像被蜜蜂蜇到的小孩,第一反应不是寻找蜜蜂,而是疯狂地抓挠皮肤。
其实每个狡辩背后都是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。有的孩子用借口逃避责任,是因为害怕失去自由;有的孩子编造故事,是因为渴望被关注;还有的孩子混淆是非,是因为缺乏判断力。就像我们成年人也会在压力下说些违心的话,孩子不过是用更直接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挣扎。
面对这种情况,家长不妨先蹲下来平视孩子的眼睛。当孩子说“不是我”时,先确认他们是否真的知道事实,再思考他们最深层的诉求。比如孩子打碎花瓶后反复强调“我只是一时手滑”,也许他真正需要的是妈妈的理解而非责骂。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,他们的狡辩就像密码,解开后会发现背后藏着成长的契机。
